神话传说
一、菩塘传奇
 
水塘,在中国农村,特别是江南农村,可谓星罗棋布、灿若明珠。物华天宝、人杰地灵的八屋塆,也有一处碧波绿浪、远近闻名的水塘,塆民们亲切地称其为&ldquo菩塘&rdquo。由于地势较高,水源充沛,于是塆民们便在塘下修了一条长约三千余米、宽约一米的引水渠(俗称便沟)。渠道沿着田埂弯弯曲曲地穿越八屋塆、楼房塆、陈镇塆、椅子山、梅庄湖等塆引水田,直通梅庄湖深港。1958年人民公社化期间,梅庄湖深港建起了一座抽水机站,&ldquo菩塘&rdquo的清泉犹如甘甜的雨露通达原大塆公社近百个大小村庄;灌溉万亩良田,惠及千家万户。
恩泽滋润、饮水思源,&ldquo菩塘&rdquo功德无量。那么,&ldquo菩塘&rdquo因何得名,塆民因何敬仰有加,这里的奥秘何在呢?
&ldquo蛙声一片出清泉,稻花香里话丰年。善行义举天赐福,菩塘碧水向东流。&rdquo要想探寻&ldquo菩塘&rdquo的来龙去脉、传奇故事,还得从过去的碾槽屋说起。八屋塆的&ldquo菩塘&rdquo原来叫&ldquo碾槽塘&rdquo,因为塘边东南角建有一座由八屋塆十九世(国谱86世)武汉庆生祥帽子铺老板达庭公捐修的碾槽屋而得名。在欠发达的农耕时代,农民只有将稻谷放入专用的碾槽之中进行碾压,才能加工成大米。因此像碾槽屋这样的作坊,几乎每个自然村落都有。
将稻谷送到碾糟屋加工大米,需要肩挑背驮;家中有劳力的自然不难,但对那些老弱病残、孤寡无助的人来说,就是一个难题。传说碾槽屋建好后,八屋塆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小伙子,除孝敬父母外,还扶贫济困、修桥补路、乐于助人。经常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乡亲搬运稻谷、往返于碾槽屋加工大米,深受塆民好评。他的善行义举被土地菩萨禀报给观音大士,观音大士感慨之余降下法旨,吩咐土地菩萨设法对他进行考验,然后视情形赐福。
这一天细雨蒙蒙,小伙子为了帮助孤残老人加工大米,在碾槽屋里忙里忙外,满头大汗,反将自己家的稻谷搁在最后。晌午时分,他的妻子送来饭菜茶水;又累又饿的小伙子坐在屋前,正准备吃午饭的时候,只见一位身穿青布长衫,足登软底布鞋的老尼姑从路上走来;可怜巴巴地站在小伙子面前,双手合十说道:&ldquo能否施舍一点残羹剩饭充饥?&rdquo小伙子见状,连忙起身先将茶水送给老尼姑解渴,然后又将饭菜小心地倒入老尼姑的钵中请其慢用。吃喝完毕之后,老尼姑微笑着对小伙子说:&ldquo你小小年纪就积德行善,将来必有好报。&rdquo同时用手指着八屋塆的方向说出十六字祝辞:&ldquo别处大难,此地无忧;别处大灾,此地丰收。&rdquo小伙子一听,连称:&ldquo多谢吉言&rdquo。话音刚落,忽然天昏地暗,风起云涌,随着一阵暴雨,碾槽屋旁的水塘里落满了活蹦乱跳的鲜鱼,围绕着水塘中间飘起的一朵硕大莲花,欢畅地游来游去。霎时,雨过天晴,只见老尼姑轻轻地跃上莲花徐徐升空,飘然而去,云端里还传来&ldquo多子多孙、连年有余&rdquo的祈福之声。
眼前发生的一切,立即惊醒了小伙子和全体塆民;大家双膝跪地,向着莲花飘去的天空叩首礼拜,齐呼&ldquo菩萨保佑,老天赐福&rdquo。
原来,这些过程都是土地菩萨遵照观音大士的法旨,对行善积德小伙子的赐福,并保八屋塆平安吉祥的精心安排。降雨落鱼的是土地公施法,老尼姑讨饭是土地婆的化身,莲花鲜鱼则是连年有余的寓意。因此,为了答谢菩萨的恩典,塆民们就将&ldquo碾槽塘&rdquo改名&ldquo菩塘&rdquo,并在&ldquo菩塘&rdquo边重修了一座土地神庙,还轮流分派本村的青壮年每夜巡守,护庙打更、防火防盗,确保塆民四季平安。那位善行义举的小伙子,后来果然福寿双全、子孙满堂。这就是:&ldquo菩塘传奇传佳话,积德行善留美名。紫气东来天赐福,连年有余八屋塆。&rdquo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文/严佑银)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、小塆林为啥改道
 
世界上原来没有道路,由于走的人多了,才逐渐形成了道路这种为人类提供往来交通的主要载体。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,修桥筑路、拓宽改道的事也就顺理成章、不足为奇了。三岔口,十字街、丁字路等名称,就是这种现象的缩影。无论城市农村,大路小径,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千差万别,各有缘由。
为了镇邪避灾,安定人心,也为了兴旺发达,纳福添喜,族长乡贤们在祖屋召集塆民,专题商议小林改道之事。结果大家一致决定:另辟蹊径,重新规划,全塆出力,共筑坦途。
&ldquo人心齐,泰山移。&rdquo在全塆男女老少的共同努力下,大家克服了坡高地险,泥泞湿滑等诸多困难;经过不到十天的奋斗,终于又重新开辟出了一条开阔向阳,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小塆林出头路。此举为八屋塆子孙后代&ldquo兴家立业奔小康,出人头地创辉煌&rdquo奠定了&ldquo走出小村庄,勇闯大世界&rdquo的良好基础,吹响了自己动手、改变命运的进军号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、大林藏蛟大蟒现形
 
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,有关龙、蛟、蟒、蛇之类的题材比比皆是,善恶有别。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影视戏剧里的&ldquo白蛇传&rdquo,那是一则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。而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八屋塆大塆林(大林),流传至今的却是一则&ldquo大林藏蛟,大蟒现形,上善大义,吸水救人&rdquo的奇闻轶事。
三位劳累奔波的&ldquo赶蟒&rdquo人,得到塆里一位穷书生所赠的干粮及热情接待后,临行之前,悄悄地告诉穷书生:&ldquo大林之内所藏之物,非蛟即蟒,正在修炼功夫,将来肯定得道成仙。只要你每天心怀敬畏,到林旁烧三柱香,助其一臂之力,好人必有好报。&rdquo送走客人,穷书生对他们所述之事深信不疑,每天依计而行,十分虔诚。
三年之后的端午节这天,穷书生五岁的儿子在大林旁的细塘边玩耍;一不小心跌入塘中。几个洗衣服的妇女见状,大惊失色,因不识水性,只急得哭喊呼救。千钧一发之时,奇迹出现了:顷刻之间天空乌云密布,只见一条腰圆体壮的青花大蟒从大林里飞出,尾部缠绕在林边的一棵古树上,头部伸向池塘张开嘴巴,一口气吸干了池塘里的水。
小孩得救了,大蟒悄然归林,几位妇女也惊得目瞪口呆。待穷书生闻讯赶来时,已是云开雾散,骄阳当空。见到儿子平安无恙,他喜极而泣,面向大林深处,父子二人纳头便拜,内心感恩不尽。
自此以后,穷书生将儿子改名&ldquo蟒生&rdquo认蟒为父,又加添了三柱香,每天带儿子一道,坚持到大林旁祭拜蟒仙,风雨无阻。儿子长大后勤耕田亩发奋读书,终于一举成名,光宗耀祖。塆民们也感恩天地的造化、山水的灵气,将大林视为钟灵毓秀之地倍加珍惜。一直保持着原生态面貌,使绿色屏障福佑八屋塆风调雨顺、人寿年丰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、土地菩萨显灵
 
山神、土地是我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里所有神仙中地位最低的&ldquo九品芝麻官&rdquo。尽管如此,《西游记》里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遇到难题,也得向他们拱手请教,可见其能耐绝对不可小视。
山神有山神庙,土地有土地庙,各司其职、各得其所。在八屋塆的冲田垅地之间,过去也有一座小小的土地庙,土地公土地婆安居于内,庙门外还有&ldquo土可生白银,地能出黄金&rdquo的对联。有一年春耕大忙时节,塆中一户殷实人家为了不误农时,除了长工以外,家里所有闲散的人员都得下地干活,就连一向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的儿子苕生也不例外。这天中午,早就累得腰酸背痛的苕生悄悄爬上岸,打算溜到塆南的小饭馆内喝酒解乏。走到土地庙旁,他将扯秧用的秧马凳等农具丢在庙外的杂
其实秧马农具等是他家干活的长工从田里上岸吃午饭时看到以后,顺路便带回去了。苕生不明原由做了苕事,心中虽有悔意,但毫不在乎,也没有设法进行补救。结果当天晚上就头痛发烧上吐下泻,四肢酸软一病不起。第二天早上,土地庙旁往日连螺丝泥鳅都少见的那口池塘,不知何故突然鲜鱼成群活蹦乱跳。顿时引来不少周边干活的塆民,为了捕捞鲜鱼,他们挖了两条沟将塘水放干。池塘的鱼捞光后,一对土地菩萨也现了身,于是大家如梦方醒,急忙将他们请进了土地庙。
再说苕生家里:人人急得团团转,父母天没亮就为独生儿子请来了一位远近闻名的老郎中。这位郎中不仅医术高明,而且还懂得阴阳八卦,经过诊断,脉象气息一切正常。他心中明白,这&ldquo病症&rdquo另有原因。这时苕生才将昨天之事和盘托出如实相告。于是老郎中吩咐他和父母一道,带上香纸蜡烛及供品,来到土地庙前向土地菩萨磕头跪拜赔礼道歉,并许下&ldquo土地如父母,世人不可欺。生棉似白银,长稻赛黄金。林木花果菜,皆由此中兴。时时须珍惜,代代要感恩&rdquo的夙愿。三天以后,苕生元气归来康复如初。从此他接受教训像变了个人似的,勤耕苦读、谦虚谨慎。后来还置田买地兴家立业,为塆民做了不少修桥补路扶贫解困的好事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五、六棵树荫佑八屋塆
 
    相传一天傍晚,葛仙人骑鹿来到严家湖畔,要去对岸救治一位危重病人。望着宽阔的湖面,连只船影都看不到,只急得高声呼唤。湖畔八屋塆的一位老渔夫隐约听到呼声,连忙出门从芦林里划出自己的渔船,送葛仙人和白鹿过湖。谁知船到湖心,天空突然乌云密布、狂风大作。为了减轻负重、稳住渔船,保证葛仙白鹿的安全,老渔夫跳入水中,用尽全身力气,推着船儿前行。船到对岸时老渔夫筋疲力尽,支撑不住,刚一迈步,便昏倒在地。
眼前发生的一切,深深地感动了葛仙人,只见他掏出一粒仙丹放进老渔夫的口中,再掐住其人中,不到一个时辰,老渔夫苏醒过来。见葛仙白鹿安然无恙,就放心地催促他们快去救治病人,自己在此休息等候,然后再送他返程。
葛仙人治病救人后乘船返回出发地时,天边已经旭日东升。谢别老渔夫的功夫,他拿出十两白银相送,遭到婉拒,于是就从白鹿身上拔下六根白毛递给老渔夫,说道:&ldquo六根白鹿毛,礼轻情意长。逢凶能化吉,荫佑八屋塆。&rdquo话音刚落,葛仙白鹿已不见踪影。
老渔夫心里明白,这一定是神仙的点化,六根白鹿毛也决非等闲之物。既然&ldquo逢凶能化吉、荫佑八屋塆&rdquo,那就暗示只有落根祖坟山,才能子孙兴旺、事业发达、人才辈出、平安吉祥。于是他怀揣鹿毛,翻过塆前的岭岗,再往下走了约一里路,来到祖坟山前双膝跪下,然后恭恭敬敬地将鹿毛放在地上。刹那间奇迹出现了,鹿毛落地之处,一下子冒出了六棵形似鹿角的参天大树;就像六位威武的士兵,环绕、护卫着严氏的祖坟山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六和鹿(禄)以及八与发谐音,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里,具有一帆风顺、纳福添财的意义。所以在八屋塆,六棵树又叫鹿角树,棵棵长得枝繁叶茂,四季常青,荫佑乡邻,福禄寿喜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六、严八婆与大山高的故事
 
&ldquo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&rdquo的传说,妇孺皆知,无人不晓。但是&ldquo八仙&rdquo里唯一的女性何仙姑奉旨下凡,与八屋塆&ldquo善行遍乡里,德比大山高&rdquo的严八婆拉上了关系。还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民间故事,恐怕就鲜为人知,理应广为流传。
有一年先涝后旱,庄稼地里颗粒无收。八婆拿出自家多年的陈粮,还卖掉一处房产救济灾民;生死关头,帮大家渡过了危机。这桩舍己为人的大义之举,恰巧被奉玉帝旨意下凡体察民情的何仙姑知道了。感慨之余,为了一探虚实,何仙姑便化着一位贫病交加的农妇,倒卧在八婆门前,痛苦呻吟。一见此情此景,八婆急忙将她扶进里屋躺在自己的床上,并请来郎中看病。每日里嘘寒问暖,熬药喂汤。这样一住就是七天,八婆象对待亲人似的一直悉心照料,毫无怨言。
病愈后要走的那天,八婆特意将家中剩下的一只母鸡杀了煨汤,为农妇送行。那农妇(其实就是何仙姑)喝汤时发现碗里只有半只鸡,于是暗中猜测:八婆可能留下半只给自己吃,这行善之事就不能算是全心全意了。接过八婆积攒下来的五串铜钱和一包用荷叶包裹的干粮,农妇(何仙姑)拜谢后上路了。走到&ldquo大山高&rdquo时已近午时,打开荷叶包裹一看,她顿时后悔不迭,只见荷叶里除了煎饼炒饭外,还有半只卤好的鸡块和鸡肚里的一个鸡蛋。体贴入微的无声行动,感人肺腑。
&ldquo大山高&rdquo这地方坡高岗陡瑞气环绕,山光明媚水色秀丽,是块登天宝地,也正是何仙姑即将腾云驾雾、返回天庭向玉帝复旨的地方。误会了严八婆,错怪了好心人;登天之前的何仙姑心怀感恩,寻思着好人必有好报的途径。忽然她灵机一动,向那张包裹干粮的荷叶吹了一口仙气;托过路的人带给严八婆。收到那张荷叶,八婆觉得有点奇怪,不知何意。刚一打开,那荷叶竟变成了一把祥光四射的绿伞,上面还写着一首诗:&ldquo善行遍乡里,德比大山高。添福又添寿,子孙万年长。&rdquo据说八婆后来五世同堂,活到了九十八岁,无疾而终。